王健林的万达证券配资风险,真的“不再姓王”了。
5月20日,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一纸公告,揭开了这场震动地产圈的“去王化”风暴——太盟投资、腾讯、京东等巨头组成的财团,将联合收购万达商管旗下48家目标公司100%股权,对应48座万达广场。这些分布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39个城市的商业地标,曾是王健林商业帝国最硬核的资产。据市场预估,这笔交易高达500亿元,而王健林名下累计4.9亿元股权被冻结的消息,更让这场“断腕”被解读为一场生死时速的自救行动。
从“重资产帝国”到“轻资产转型”,王健林的抉择背后,是万达深陷的债务泥潭。截至2024年三季度,万达商管负债总额高达2990.30亿元,短期借款38.9亿元,长期借款突破千亿元。以杭州拱墅万达广场14.8亿元的挂牌价计算,若要覆盖全部债务,万达需“清仓”超200座广场。而此次出售的48座核心资产,正是其手中为数不多的“现金奶牛”。更棘手的是,珠海万达商管上市计划的流产,直接触发了与永辉超市、苏宁易购、融创等合作伙伴的对赌协议违约,三起仲裁索赔合计超180亿元,彻底将万达推入舆论漩涡。
这场资本运作的“精准打击”,不仅为万达回笼500亿元现金流,更暗藏600亿元战投落地的伏笔。太盟注资50亿元认购次级份额,国有大行提供300亿元授信,夹层融资补足150亿元,资金链条的设计几乎暴露了万达的“燃眉之急”。而腾讯、京东的入场,则被业内视为“借力打力”——前者意图打通线上线下场景证券配资风险,后者看中稳定租金收益。阳光人寿的加码,则进一步稀释了万达对核心资产的控制权。曾经“王健林说了算”的商业帝国,如今正被资本瓜分话语权。
“去王化”并非王健林的首次尝试。自2024年以来,万达已进入高频资产处置周期:2023年至2024年间出售超30座广场,2025年又甩出7座;美国传奇影业、英国圣汐国际等海外资产相继抛售,4月更以24.97亿元出售万达酒店管理公司。但这场“清仓式”甩卖,也引发了公众对品牌价值的担忧。社交媒体上“万达广场不再姓王”的调侃,实则是对“王健林IP”被稀释的焦虑——当产权与管理权分离,仅靠品牌输出的轻资产模式,能否扛住华润万象、龙湖天街等对手的围剿?
王健林的轻资产转型,早在2015年就已布局,但如今的“断腕”更像是被债务逼入绝境的被动选择。数据显示,2024年轻资产项目占比已突破60%,但管理费收入仅覆盖资本支出的50%。更严峻的是,2025年下半年到期的信托产品约67亿元,加上潜在诉讼导致的资产冻结风险,万达恐难喘息。业内人士直言,这场交易虽能暂时缓解资金压力,却无法彻底解决债务结构失衡的问题。若未来商业地产估值持续下行,万达的“瘦身”之路或将加速——据推演,未来12-18个月可能再出售50-80座广场,最终保留的核心资产或仅剩200座。
从“中国首富”到“债务缠身”,王健林的万达神话正在裂变。这场500亿元的“去王化”交易,不仅是资本与债务的博弈,更折射出中国地产行业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的阵痛。当“万达广场”不再姓王,留给王健林的,或许只剩下一个更残酷的命题:失去产权的“王”,还能守住商业帝国的牌面吗?
荆楚V视角汇聚天下资讯,坐观荆楚风云57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,
荆门铝友木门铝门厂 证券配资风险
中金汇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